网络伦理论坛
品牌活动»网络伦理论坛
边玉芳:家庭教育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8-05-07
浏览量:

导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统一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不同于其它关系,它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亲子关系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不停进行调整的关系,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与父母之间高度统一,在妈妈子宫里时是妈妈的一部分,但最后是走向分离的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随着子女身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适应。

 

 

 做好家庭教育、抚养好下一代是家庭伦理和家庭道德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家庭和家族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

——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

 

 良好的亲子关系既是家庭教育的结果,也是保证家庭教育有效的前提。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不仅能够保证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也是国家和民族文明和谐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重要的心理资源,要让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让孩子变得自信,让孩子对他人和环境有积极乐观的认识,乐于与父母以及父母以外的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父母成为孩子强大的心理支持,减少负性情绪和问题行为的出现。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的保护性因素。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威胁性的因素是显而易见的,还有一些保护性因素。我们今天每个人的状况怎样,都是威胁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巨大的保护性因素,所以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大量数据研究证明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基于几万个孩子的研究发现,当亲子关系提高10%的时候,无论对于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有非常好的促进成长的重要作用,比如在促进孩子对学校的归属感和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方面都有巨大的作用,也能减少孩子的网络沉溺行为。

 

 有一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杂志刊登的脑科学研究文章,研究孩子生命早期的不良成长环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可以看到两个重要的脑区——海马体和杏仁核,都是对孩子的记忆、认知能力和情感有非常重要作用的脑区。

 

 对比正常组看另外的三个组,有一个是生活条件差的组,这两组之间,正常组是正性的发展,而生活条件差的组则导致孩子脑发育的负性发展。另外两个组,一个是被父母忽略组,一个是被打骂组,可以看到被父母打骂和忽略会导致孩子的负面发展。由此可见,不良的亲子互动模式是孩子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根源。

 

 一、父母皆祸害?

 

 亲子关系这样一种基于血缘的家庭关系,如果能做到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统一应该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我们依然会看到非常多的不和谐的、让人很心酸的现象。豆瓣网上有个讨论小组“父母皆祸害”,这个小组成立到现在几年的时间,有数以万计的人在上面讨论父母怎么把他们祸害了。

 

 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呢?“从小到大,父母爱的根本不是我,而是这样一个神奇的生物——别人家的孩子”“我妈在家里养了几盆植物,她总抱怨说别人家的都长得可好了,为什么她的不行。以前我总是绞尽脑汁思考原因,直到今天我发现我其实和那些植物很像。

 

 我家的植物和我一样一身的病,叶子上黄斑、缺损、颜色难看。原因是我妈忙起来就忘浇水,有的时候植物的根部都干枯了,但是等到四五天后她才想起来还没浇水。她以前也说过她总忘浇水,当时我还说:你没时间打理它那你干嘛养它?后来我发现我的命运和植物简直就是一样的,忙起来我就被放置、被忽视、被敷衍。”

 

 最近出现了一个刷屏现象:北大毕业的留美学生“万言书”声讨父母,他“12年未回家过年,与父母决裂6年”,文中写道“家人对我的控制是全方位的”,“我的诉求被反复无理由忽视”,指控父母的出发点名义上全部是“为他好”,却忽略他的感受,给他带来情感和心理上的创伤。这就是典型的心理控制的家庭养育出来的孩子。

 

 有一个法国诗人菲利普·拉金这样说过:“他们害了你,你爸和你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害了你。”这句话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二、关系大于教育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海陆空全方位侵入”:关于过度教养的研究。

 

 “我们太在意孩子们能否成功了,因此把抚养孩子也当成了某种形式的产品开发……这就是21世纪之初最典型的为人父母的方式。”也是大家熟悉的2009年《时代周刊》关于过度教养的封面文章的一段话。媒体对过度教养的模式有两种称呼:直升机教养和割草机教养,听着名字大家就能知道,这种方式的实质是什么。

 

 直升机教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头顶上盘旋,时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一旦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他们立马出手相助。

 

 割草机教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随时赶在孩子前面,像割草机清除杂草一样,提前帮孩子扫清前进道路上可能面临的所有障碍。

 

 过度教养是父母为使孩子在学业、人际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功,向孩子提供过度的、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关怀和帮助。主要有以下特征:干涉太多,过分保护,大惊小怪,包办代替,过分注意,过渡焦虑。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如何回应,以及我们怎么对孩子提要求这两方面,我们家庭教育里面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常常是低要求、高回应,或者是低要求加高回应,就会导致过度的教养。

 

 过度教养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孩子的发展,过度教养不但影响孩子,也包括对父母自身,如被倦怠、压力、焦虑、愧疚、自责等情绪困扰。

 

 我们父母的高焦虑,包括对学校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学校管理带来干扰和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

 

 亲子之爱是唯一指向分离的爱,亲子关系是唯一指向分离的关系。通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有一天可以潇洒地把孩子从家里面推出去,让他在这个世界上有尊严、有价值、有能力地活下去,即便我们这一代人不在了,他依然可以幸福地活着,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本质。

 

 这样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的孩子是一个个体,要减少过多的干涉,给孩子面对挫折、在挫折中成长的机会,正确面对自然分离,而不要像直升机或割草机一样,我们要守望孩子的成长。

 

 2.“中国式父母”:关于心理控制与父母未实现理想的研究。

 

中国父母更倾向认为“孩子是我的成绩单”,爸爸妈妈的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因为自己当年没有考上。全世界可能都有类似的现象,但是中国家长是最典型的,中国父母倾向认为“孩子是我的成绩单”,为什么要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成长得怎样是父母的面子,是父母交出去的一张成绩单。

 

 根据对中国父母和比利时父母之间的跨文化比较,中国父母在“未实现梦想”、“依赖于孩子表现的自尊”、“父母成就取向”的心理控制得分更高。

 

 在心理学中,父母控制指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约束和管理、以使孩子听从父母要求的一种教养行为。

 

 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采用控制性、操纵性的方式入侵儿童的内心世界、抑制儿童的心理自主、迫使儿童顺从父母的要求,如爱的收回、引发内疚。

 

 行为控制是指父母通过询问监督、设立规则等方式获取子女行为、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以管理和约束儿童的行为,如了解信息、行为约束。

 

 行为控制就是要有家规,要给孩子立规矩,因为我们爱孩子才对孩子有要求。如果我们爱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这不是真正的爱。不是不要规矩,而是说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给孩子定规矩。美国的父母比中国的父母使用更多的心理控制、更少的行为控制,已经被大量的跨文化研究证实了。

 

 特别是在青春期阶段,美国的爸妈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心理控制会降低,中国的父母随着孩子青春期的来临反而增加控制,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最近我的一个学生做了一篇以心理控制为题的博士论文,我们的追踪研究得到同样的结论。

 

 孩子和父母有自己的人生,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父母的人生是父母的,彼此不是对方的成绩单,孩子不是实现父母理想的工具,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

 

 3.“人在心不在式”育儿:孩子需要高质量陪伴。

 

 整体来看,中国人陪孩子活动的时间都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工作日的家庭活动时间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密歇根大学和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对170个家庭的研究发现:近一半以上的父母在陪孩子活动的时候会检查三次以上手机信息,也就是说陪孩子还是陪手机,是全世界家庭共同的难题,在中国这个难题也是非常普遍的。

 

 我们把这种人在心不在的陪伴,叫做儿童期的情感忽视,即父母培养孩子的时候没有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做出必要的反应,这是非常要不得的。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期的情感。我们可能关注到了孩子的行为,却忽略了孩子的期望,他们是兴奋还是生气,情感是怎样的,对自己、对他人有什么样的期待,我们不能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这只是孩子状况的冰山一角。

 

 我们要看到更多背后的东西。高质量的家庭生活需要时间的投入,时间的投入是必需的,但是有时间也不一定能保证孩子良好的成长。除了投入时间,还需要我们情感和爱的投入,比如说倾听、眼神的注视、语言和动作的交流等。

 

 我们在跟孩子的交流过程中,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头部和身体都要表示“我爱你”、“想听你”、“要和你一起玩”这样的意思。美国心理学家建议高质量的亲子活动要做到五个一:

 

 每天至少一次完全没有手机干扰的对话;

 每天至少一次和孩子一起疯狂傻笑;

 每天至少一次身体接触(拥抱、亲吻等);

 每天至少一次放下“教”孩子的念头,而是跟随孩子玩;

 每天至少一次看着孩子的眼睛说,我爱你,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这可能存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道理是相通的,很多基本上都是适合中国的。

 

 下面是我根据心理学家所做的研究,总结出来的让孩子觉得最幸福的十件事:

 

 1. 你晚上会来我的房间,给我盖好被子,为我唱歌,给我讲我小时候的事情。

 2. 你会拥抱我,亲吻我,会和我坐下来聊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的故事。

 3. 你会花时间和我单独在一起,兄弟姐妹们也不在旁边。

 4. 你给我健康美味的食物,让我长得壮壮的。

 5. 吃晚饭的时候,你会跟我们讨论,这个周末我们应该怎么度过,去哪儿玩,做什么。这让我一周都充满期待。

 6. 你愿意和我讨论各种话题,比如学校、家庭、爱情等。

 7. 你不会总担心我会出意外,放心地让我在外面尽情玩耍。

 8. 你会和我一起蜷缩在毯子下面,看我们最爱的电视节目。

 9. 你不会让我为所欲为。你给我立规矩,让我感到我是被你关注、在意、关心的孩子。

 10. 你会在我的文具盒或者午餐袋里留下小纸条。

 

 这十件事看起来非常容易做到,但是现在却成了孩子的奢侈品,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我们说要让家庭教育回归美好生活,这个美好生活是爸爸妈妈和孩子在一起,不是形式上的在一起,而是真正的心在一起,让爸爸妈妈和孩子在一起,每一次在客厅里的活动,在家里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都成为我们孩子未来生命中重要的滋养。

Copyright © 2017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