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伦理论坛
品牌活动»网络伦理论坛
《岁时节序——中国人的自然伦理大数据(2018)》研究发布
发布时间:2018-05-07
浏览量:

 节日、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准则,承载着以伦理价值为核心的文化认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大数据”课题组从2018年1月开始,借助网络大数据技术,对岁时节序中的七大节日和24节气的开展了系列追踪研究。

 

 时至今日,已经完成了春节、元宵节、清明三个节日,以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5个节气的大数据挖掘工作(其中清明即是节日又是节气)。基于上述研究,我院院长于丹教授在第二届网络伦理论坛上发布了《岁时节序——中国人的自然伦理大数据(2018)》部分数据。

 

 

 春节期间,购买年货问题成为小年(腊月二十三)热议话题;除夕依然保持着年夜饭的家庭聚会传统,祝福语、看春晚等新习俗与贴春联、放鞭炮传统习俗同时呈现为大数据热点;初一的新春与红包,初五的送穷、打扫、破五等禁忌习俗和禁忌观念,都在春节大数据中完美保留和呈现出来;元宵节作为春节假期的末尾,传统的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等饮食娱乐活动在网络舆情中依然保持较高热度。

 

 

 参与春节网上讨论的90后占到七成以上,80后占到两成半,而70后及70以前的人群只有5%左右。在现实空间中,在过节的中承担重要角色的50后、60后、70后,他们并不热衷于在网上讨论过年的话题,真正在网上热火朝天讨论的人群是在现实中远离节庆的80/90后,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形成强烈反差。

 

 

 拜年是中国人的重要春节民俗。春节大数据中拜年数据多达87万条,而其中含有 “回家”、“孩子”、“父母”、“全家人”等与家庭有关字眼的数据多达35万条。对家庭关系的重视仍然是春节返乡团圆的重要动因。

 

 

 在春节守岁最重要的年夜饭环节中,饺子、年糕稳居讨论话题热度前两位。其次是代表“吉庆有余”的鸡和代表“年年有余”的鱼。年夜饭的共同饮食传统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总体上,讨论饺子的网民多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讨论年糕的网民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及四川等西南汉族地区。代表“交在子时”、形如元宝的饺子在除夕当晚热气腾腾地出锅,是北方寒冷地区传统年节食品;而代表“年年高”、色如金银的年糕在年夜饭上甜蜜出现,是南方温暖地区的传统过年食物。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北京、上海和广东,饺子和年糕都在年夜饭大数据中占据热点位置,经济高度发达地区随着全国各地移民的涌入,呈现出文化习俗的融合特征。

 

 

 每年元宵节网络上都会出现北派元宵与南派元宵的争论。元宵大数据中,元宵热议区域集中在东北、华北、山东等北方地区;汤圆热议区域集中在华东、东南地区以及四川、重庆等西部汉族聚集区。这与元宵和汤圆的传统饮食习俗地域分布基本相符。

 

 

 在这场元宵与汤圆的热议背后,呈现的是网民的群体狂欢,“快乐”、“欢乐”、“团团圆圆”、“热闹”是元宵节争论的主色调,也为热闹中国节增添了氛围。网民争论的焦点无非在馅料、口感、制作、历史、名称等无伤大雅的话题上,热闹讨论的背后是中国人过节红火热闹的风俗习惯,以及内心对于乡土情结的释放。

 

 春节与元宵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在大数据中看到了传统岁时节令中的人伦情感。节日、节气不仅给中国人带来了生命的节奏感,也蕴涵着中国人的价值承载和表达。

 

 中国社会正在进行一场从乡土到都市的迁移过程,如何找到变迁中的中国人心灵安顿的寄托,这是我们做大数据调研的动因。七大节日和二十四节气构成了中国人精神成长的时间轴,在文化认同的意义上,岁时节序作为中国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过年的饺子形似元宝,寓意“相交于子时”的希望;北方的元宵,南方的汤圆,求的无非就是家庭团圆、人伦圆满。

 

 进行岁时节序的大数据研究,根本目的是激活传统节日生活,引导当代人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的深度参与,为实现从乡土到城市、从熟人社会到陌生社会、从家族到家庭的中国社会找到价值支点。借助重要时间节点重新唤醒中国社会伦理的理性回归,这也是自然伦理大数据研究的意义所在。

Copyright © 2017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