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公告»新闻资讯
2020,我们如何与世界交往?第二届“共建国际湾区”论坛在珠海召开
《跨文化传播与“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话语策略提升》报告重磅发布
发布时间:2020-12-01
浏览量: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节点,承担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11月28日上午,第二届“共建国际湾区”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顺利召开。本届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联合承办。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各界人士共聚一堂,围绕“共建国际湾区: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文化共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主题展开研讨与交流为促进不同文明主体之间深化交流,增进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共识和友好互鉴,推动“一带一路”的共建合作建言献策。



交流互鉴·价值共享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平赞赏了本次论坛对推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实践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挖掘“一带一路”实践背后的核心理念和理论依据、文化根基,建立健全“一带一路”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是未来智库研究的重点。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平


珠海市社科联主席蔡新华认为本届论坛的主题贴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和国家需求。他表示,珠海市社科联愿意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进行在地智库课题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双方将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开展各项研究,以科学、扎实的科研成果共同推进珠海市各项事业的稳健发展。


珠海市社科联主席蔡新华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珠海园区管委会主任王守军指出,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相关文化研究学者提出了一个迫切和关键的命题,从人文交流、文化共识的角度推动实现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切合当下国际舆论局势,是新时期的重要实践课题。希望各位同仁开展更多研讨和思考,开拓“一带一路”的价值共识,“一带一路”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珠海园区管委会主任王守军


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文化共识


于丹教授重磅发布《跨文化传播与“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话语策略提升》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首都文化创新与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在本次论坛中发布题为《跨文化传播与“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话语策略提升》的研究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于丹


增进文化共识·凝聚价值共识2020世界变局呼唤大国公共外交


在国际局势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的现状下,大国之间、热点地区矛盾加剧,而观念冲突才是疫情更大的次生危机面对世界变局,中国公共外交话语策略亟待提升于丹教授指出,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国利益紧密相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外交不仅仅是政府的使命,更是每一个人的使命。每个人都是公共外交的一张面孔,因为我们的背后都有着几千年文明的故事,每个个体链接与我们的文明之间有着独特的讲述方式。


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是国家间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下公共外交可以成为政府外交的有力补充,也是体现跨文化交流的大工程。这种补充体现在民间表达、价值观念的共享、心平气和的面对差异认知和正在汇聚生成的新文明形态四个方面。于丹教授认为,民间情感是最好的“润滑剂”应当加强人文交流的传播和实践,以实践推动人文交流理念深入人心,并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人文公共产品。


五大视角·讲好故事跨文化传播库中寻求文明共识


于丹教授认为,为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心中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公共外交话语格局,首先应当讲好中国故事,文明互鉴是文化之间平等对话,在期待中的传播才是有效传播。惟有传播,才有文化之间的相遇与交互作用。其次是服务“一带一路”,可以以跨文化传播案例为抓手,推动人文交流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有效的人文公共产品


于丹教授认为,中国需向世界讲清自己的发展故事和未来方向,为此,跨文化传播案例及其价值应用能够为达成这一目标提供宝贵思路。


《报告》从五大视角五对案例聚焦于不同的跨文化传播现状,探讨跨文化传播案例的价值及其应用。从文明策源的视角,将孔子与苏格拉底进行对比,从两者之间的异同发现东西文明源头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站在世界文明与哲学体系中探寻中国文明的话语方式从文明演变的视角对比了春节与圣诞节中的文化内涵通过伦理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对比,切入挖掘两种文明演变过程中的共同价值,寻找共同经验、文化交集,从而构建国际传播的有效策略东方的信仰在祠堂里,西方的信仰在教堂里,祠堂和教堂都是灵魂的殿堂,都是一种高尚的追求文明交互的视角,剖析了故宫与卢浮宫相互交织的前世今生。从皇家宫殿的优雅转型到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故宫和卢浮宫不断丰富着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丰富内涵的精神生活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对比茶与咖啡的文化,于丹教授提到“茶是故乡,咖啡是世界”,深入对比两者异同,从生活美学到生命力量二者之间互相借鉴;从品牌传播的视角对比孙悟空与哈努曼,列举展示了在公共外交视域中孙悟空与哈努曼的画像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借助更快、更容易跨越语言界线的图像实现传播,更为直接高效的言说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于丹


以小见大·沟通对话:公共外交话语策略提升建议


今天的中国问题是一个整个世界人类的文化问题。一切问题都从文化问题产生,也都该从文化问题来求解决。通过信息对称、信息交互、生活方式的实现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公共外交话语格局


于丹教授对于构建公共外交话语策略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尊重文化差异,在比较中消解文化成见,实现有效链接。第二,深化人文交流,在对话中完成不同文明的理解与包容。第三,增进文化共识,凝聚公共外交话语的当代价值和意义。第四,融合数字文化,在数字治理中弥合“数字鸿沟”。人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大事如此小事也不例外,以文化之名,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政产学研各界人士齐聚论坛把脉大湾区的新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各界人士共聚一堂,围绕“共建国际湾区: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文化共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主题展开研讨。为促进不同文明主体之间深化交流,增进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共识和友好互鉴,推动“一带一路”的共建合作建言献策。


文化·经济双轮驱动激活“一带一路”新建设


察哈尔学会秘书长、高级研究员柯银斌先生在《加强海外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主题发言提出,“走出去”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应该在建设目标、建设主体、内容丰富性、方式多样性等方面做出提升,以发挥中国企业文化在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万喆认为大湾区作为澳门的“丝银之路”,在文化与经济下的“消费升级、异质化竞争、跨境交易”三个层次都在努力地建设中,应当坚持五通政策,实现政策畅通、设施畅通、资金畅通、民心畅通、贸易畅通全面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做了《畅通“一带一路”文化经济微循环,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智库研究员刘英认为可以从“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近”为原则,文化金融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战略布局·文产相宜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处处长李鼎鑫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国际关系视角下中华文化特色简析》,他从文明起源、发展历程、发展前景三方面比较分析了中外文化特点,指出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总的遵循,坚定四个自信,更深更透更活更美地对外传播好中华文化,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中国语言·世界语法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新华社中东分社前社长吴毅宏在《从“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的拓展看中阿文化认同和我文化力建设》演讲中强调,中东已由合作关系提升到伙伴关系建设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力,可以从文化精准传播、洞悉对方国家媒介使用需求、用好留学生资源加强双方之间对英语文化的打造和交,以及做好议程设置五个方面进行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黄悦提出了语言作为文化驱动的内核,在构筑“一带一路”汉学学术共同体中的重要意义。


本届论坛得到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及田家炳基金会的大力支持。珠海宣传部副部长张红梅、珠海政协常委王小勤、珠海政协文史委主任王玉琦、政协委员谢丽萌、《澳门商报》社长朱海生等嘉宾参加了此次论坛。在深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在经济贸易合作中具有重要的地缘优势,同时也是弥合不同文明间差异的重要桥梁。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以文化自信为前提,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不同国家的文化共识成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一带一路上的大湾区力量的凸显。



关于“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的发展基础,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实需要,经北京师范大学批准,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18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挂牌成立,由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教授担任首席专家。中心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成立的文化类智库机构,始终以“共建人文湾区”为宗旨,通过高标准、国际化的科研和咨政对策研究,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优质的文化品牌活动,助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转化;以传统文化为本、文化创新为体,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Copyright © 2017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