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讲好文明传承和交流互鉴的青年故事。2025年10月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承办的2025“一带一路”Z世代“拍遗产·讲故事”文明互鉴活动终评荣誉推选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此次项目评审由17位行业领域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团,对150余部入围佳作开展评审和研讨。
以文化为桥,搭建Z世代交流新舞台
本次活动以 “青年之声 遇鉴文明” 为主题,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Z世代青年,鼓励他们通过短视频、图文、AI创作等多元形式,讲述文化遗产故事,推动文明对话与交流互鉴。活动设置短视频、图文、AI等三大赛道,鼓励Z世代展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与共性,以Z世代视角创新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自2025年5月启动征集,截止8月底共征集到来自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青年的近千部作品,覆盖海内外50余所高校等,展现出广泛的国际参与度和青年创造力。经过由优秀青年教师、Z世代学生青年组成的初评评审团层层筛选,150余部兼具文化创意与艺术水准的作品脱颖而出,进入终评环节。
以拍摄为媒,共鉴青年创作新方式
在活动终评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全面介绍了活动的筹备与推进情况。她在发言中指出:本次活动是对全球文明倡议的积极响应,旨在鼓励Z世代青年成为文明对话的“翻译官”与“传承者”。于丹教授指出,文化遗产不是静止的瑰宝,而是有待青年一代用创新视角与时代语言重新诠释的“活态”资源。此次活动中,青年创作者们以“拍遗产·讲故事”为平台,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以拍摄等创作方式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明对话“潮”起来,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注入青春力量。随后,于丹教授代表活动承办方向终评评委颁发聘任证书,并对评审标准、终评规则、回避规则等进行说明,确保活动评审过程的专业化和公平、公正性。
于丹教授为各位评审专家颁发证书
参与本次终评的17位专家覆盖影视传媒、文化产业、人工智能、新闻传播等多个专业方向,确保不同赛道评审的专业性、权威性与公正性。线上线下评委围绕“基本要求、主题内容、叙事选题、视听呈现、文化价值”等维度,对作品进行观看、讨论和评审。评审专家对优秀作品的文化内涵、视觉画面、叙事节奏、文学素养等方面进行了集中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影像认知研创中心主任王宜文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
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张智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刚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纪录片制作人樊启鹏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杨剑飞副教授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刘湜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田卉群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影视传媒系传媒教研室主任王韵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助理院长张林明副教授、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院长刘辉教授、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副院长陶冶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峻岭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影视艺术系副主任陈寅、河北传媒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高贺胜教授、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何鹏副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付超副教授等10位评委嘉宾,在线上同步观看作品并进行实时讨论。
以未来为向,续写文明互鉴新篇章
经过7个多小时的评审研讨、打分和统计,共计50余部作品进入终评荣誉推选名单(入选名单近期将在研究院官网发布,敬请关注)。据悉,本次活动优秀作品将于2025年10月1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田家炳艺术楼北国剧场举行荣誉颁发仪式暨2026年活动启动仪式。后续还将通过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南国电影周、MUST国际青年电影节等平台进行巡回展映,持续扩大活动影响力。
未来,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将继续搭建Z世代文化交流平台,助力青年成为文明互鉴的参与者、传播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