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公告»新闻资讯
第五届媒介融合与创新论坛嘉宾观点集萃(二)
发布时间:2017-12-20
浏览量:
 陆小华:媒体融合的关键一环就是重构采编网络,再造采编流程

 

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陆小华

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陆小华先生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参与挑战:从融媒体到智媒体》的报告。他首先讨论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传媒的挑战,梳理了400年来传播基础技术演变对传媒形态和传播方式的影响,分析了4G对移动社交和移动传播的催生作用,分析了5G技术与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使用后可能的变化。分析了大数据在帮助媒体重新认识受众、重新认识传媒关系的作用,还分析了人工智能和新材料新介质在改变传播行为上的影响和可能的变化。

在讨论了与传媒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技术之后,陆小华主任就如何推进体系聚合分析了思考成果和实践成果。他认为,在媒体广泛介入新媒体传播、制作新媒体产品之后,媒体融合的难点在于如何提升整体竞争能力,这也是突破点。推进媒体融合的关键一环就是重构采编网络,再造采编流程,这是媒体融合的最关键一步,必须以新的理念和构架,构建新的理念和技术平台才能实现。因为单个产品创新可能是偶发现象,只有整个体系的能力提升才能够构建系统体系性的支撑能力。新华社今年上线使用的视频智媒体平台,实现了对新华社全球视频业务和视频生产服务能力的体系性聚合。这个平台实现了新闻采编发全流程打通,重塑了生产流程,新闻处理时效从原来的两个小时,到最快141秒发出短视频,这个平台实现了对硬件和软件运行数据和使用者行为数据的自动积存、自动汇聚、按一定方式呈现。

 

胡智锋:新环境下中国电视的发展与创新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教授

新环境下中国电视的发展与创新空间呈现几点特征:

第一,当前阶段出现了新全球化的局面。在过去,从马克思时代延伸到现实中的全球化,到本世纪70年代延伸出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一直到最近几年,中国开启了接棒美国引领新全球化的进程。随着时代的推演,全球化不断扩充着内涵和外延。这种全球化对中国电视的资本、内容、人才、渠道、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形成了挑战和机遇。

第二是媒介融合。在主流媒体主导之下形成了媒介融合的趋势,商业媒体、商业网站的媒介融合也参与其中。主流媒体越来越互联网化,而互联网的传统商业网站越来越主流媒体化。

第三是国家需求成为更为迫切的现实。近代以来,在文艺复兴之后,经过了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1920世纪的社会革命,分别解放了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新景观。当前阶段,在舆论格局上形成了“西强我弱”的局面。国家迫切需要我们必须在舆论格局、意识形态、价值观层面要结束和打破西方主导的体系,建构中国自己的主导体系。这种迫切的国家需求最期待的就是中国的媒体、影视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把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生动的感人的中国呈现给世界。

 

蒋虎: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或将被重新定义

 

北京新媒体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蒋虎

移动互联网信息推送“千人千面”,实质将在迎合受众需求的语境中,使受众接受信息在陷入兴趣黑洞的同时极度窄化。大数据已经不仅是技术概念,更是一种社会状态全新的时代,信息消费的方式将再次改变。大数据革命是媒体行业的一个风口,新闻生产流程和表现形式将重新定义。大数据智能分析、预警、预测和决策的四大功能,将会使传统新闻的内容生产流程和表现形式发生彻底改变,这包括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与重构、新闻生产系统的重构、新闻形态的重构、新闻生产流程的重构。这也许是值得学界研究的一种新理论,在未来可能会形成指导新闻专业主义的传统。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媒生态发生颠覆式改变。一方面,传统媒体在网络传播条件下普遍衰落,导致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效果日益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在年轻网民中具有强大覆盖效果的商业网络平台,碎片化、娱乐化、非主流的声音甚嚣尘上。在此背景下,时代需要既能熟稔使用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手段,又能够坚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平台,这样的传播平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期待出现的新型主流媒体。 新型主流媒体是这个时代的需要,它既是党和政府的期待,也是社会主流人群的真实需求,它代表中国媒体发展的方向。它是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俱佳的新媒体弄潮儿。新型主流媒体是媒体、平台与流量的统一。

 

祝华新:当代中国人从读书、读报转向到了读网的一代

 

人民网《网络舆情》杂志总编辑祝华新

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思想理论网络文章的评价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非常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根据数据统计,在当今社会中,中国成年国民每天的上网时间是每天读书时间的十一倍,因此可以试推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代中国人是从读书、读报转向到了读网的一代。

“两微一端”已经成为现今很多中国人了解时事和阅读的第一来源,也有更多的人转向到“知乎”和B站这样更具有理性和更年轻化的社交媒体中。从互联网的角度看,互联网中的文化涂层比较淡薄,许多学术成果的社会转化率偏低,学术成果对科学文化的创新和普及没有实际贡献。然而,学术的价值在于原创,也在于有效的传播,多元化和差异化的学术成果评价标准就成为目前的实际要求,出现了将市场评价引入科研成果评估体系的呼吁。

浙江大学日前推出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中提出将优秀网络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和评优范围,10+的微信公号文章等同于国内一级学术期刊的文章。对于这个问题,我建议将学术文化资源,包括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资源配置和有效供给在具有全国一类新闻资质的网站中筹建相关频道,在频道中发表的文章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

相当一部分的理论成果是可亲可近,可学可用的,科研成果考评标准的与时俱进,在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公众之间架设桥梁,可以推动稀缺的教育科学资源上网,加速互联网的文化涂层,更好地服务于以年轻网民为代表的国民主力。学术文化研究也需要供给侧改革,优化资源配给,增加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有效供给。考虑到学术性的正义,10+的文章仍然需要专家评审,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一级学术期刊刊发,因为传播价值和学术价值毕竟不完全是一回事,仅以社会大众传播为考量标准,未免降低了科研成果。

独立思考,理论创建等学术价值才是学者的立身之本,学术成果的网络传播只能是补充标准。基础研究的学术核心期刊和“两微一端”没有高下之分,但是有各自不同的工作方式,两种方式可以相互促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学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也可能促使一部分学者成为学术建筑和文化启蒙的双修大家。

 

 

杨俊峰:用微纪录影像讲好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工作室导演杨俊峰

  习主席说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一个国家的外宣战略。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在此也十分明显。中国的好故事首先应该是一个故事,还应当具有国家性和真实性。这个国家性是说,我们既可以是中国人讲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是中国人讲别人的故事,还可以是别人讲中国人或者是中国的故事。讲中国故事,就要发出中国声音,自己要有所表达,要把思想融汇在片子当中。

关于怎么讲中国故事,十九大报告中说得非常清楚,习总书记要求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时,习总书记还讲,我们要文化自信。因此,讲中国故事的原则,就是真实,立体和全面。中国故事应该是有家国情怀的,只有真正的热爱祖国、热爱脚下站立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才能做出感动自己和感动别人的片子。而微纪录电影是中国故事很好的载体。

微纪录电影是小成本大制作的成品,方便操作,也是很好的观察社会的窗口。现在国内尚未在社会人文领域形成微纪录电影的独立品牌和栏目,说明有微纪录电影存在的空间。微纪录电影是一种融合的先锋,它融合了在策划中见得思想、主题先行和在拍摄中见情感的三个特点,具备全社会、全民参与的特质,非常符合国家的政策鼓励和我国的外宣要求。

我是传统的纸媒人,认为媒体融合最关键的不是技术,而是思路的融合。应该是把所有的思路兼容起来,比如按照纸媒的思路做内容,用新媒体的方式做推送,这样的融合对于我国的外宣工作会有比较好的助益。

 

 

张洪忠: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而是为人类创造更多的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

传媒业对于人工智能存在着恐慌的态度,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带给新闻业新的速度和体验,却无法带来真相与解释;人工智能已经足够聪明到危及到我们人类自身。然而,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在发生着多个方面的改变:一是对内容生产流程的颠覆;二是对传统生产力的提升,它使生产效率呈指数级地增长;三是对人的解放,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可以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思考更加重要的问题。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完成更多的创意。

我们把人工智能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是专门化的人工智能阶段,第二阶段是通用化的AI阶段,第三是情感的人工智能阶段,我认为很难实现。目前人工智能还是处于第一阶段,专门化的人工智能阶段。我们经常说人工智能是人与机器的关系,它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人工智能有一种无名的恐慌。但事实上是没有的,人工智能背后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机器只是我们中间一个效率更高的中介,它是辅助而不是替代。

总之,人工智能不是取代人,而是创造更多的机会,为传媒业提供了更多的新技术手段,使产业更加丰富起来。人工智能还可以用来去探索宇宙,去迎接诗和远方。我们要从技术的逻辑来正确理解,人工智能是一种技术迭代,而不是对人的替代,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传媒业最大的问题是,当面临技术迭代的时候会感到迷茫,从而会失去方向。但技术和媒体之间存在鸿沟,面临人工智能的技术迭代,传媒业最重要的是学会提出问题:你需要什么?技术是服从于人的。所以,提出好的问题,然后找准方向,这就是我们媒介融合在面临人工智能这个时代的时候所要做的事情。

Copyright © 2023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