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高端智库论坛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于4月3日在京召开。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之际,此次论坛将对“一带一路”建设第一个五年积累了哪些工作经验和规律性认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知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近期有哪些趋势性动态、未来会朝哪个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将如何引领和推动全球治理理念、机制和模式创新,如何稳步推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建设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出席“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全体会议并讲话。他认为,大学是培养人才和推动国家、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平台,也是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相互交流、建立友谊的场所,也是为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政策建议的机构。因此,智库如何充分调动高校资源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
董奇校长在演讲中高度肯定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在传统文化创新传播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卓越贡献。他提到,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必须知己知彼,因此,研究院连续四年针对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的调查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此外,“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吸引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设计者参与创作,在汉字文化圈乃至全球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为中国文化和汉字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首都文化智库首席专家于丹教授应邀参加论坛全体会议及“国际认知与对外传播”专题研讨会并发言。
正值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成立三周年之际,为了扩大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联盟在“一带一路”研究和实践方面的话语权,联盟正式成立专家委员会,于丹教授获聘首批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
在论坛全体会议上,于丹教授做了题为“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通”的演讲。她认为,中华文明的跨文化传播需要有效的话语对接,东西方相似文化符号的对表,可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她以跨文化传播案例库为例进行了解释,春节与圣诞节、孔子与苏格拉底、咖啡与茶、郑和与哥伦布,这些东西方文化符号间,有相同有不同,它们两两之间的对表,可以成为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和展示对象。
于丹教授认为,在节庆活动的传播上,中国年或半大型文艺演出等线下传播投入高,但传播效果有限;更有效的传播应该是网络上不间断的传播,让外国青年以游戏互动的心态去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于丹教授在“国际认知与对外传播”专题研讨会上发表了对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看法,她认为,完成我们优秀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里完成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提,对此,理性地认知自身的优秀文化基因是实现中国文化有效传播的关键。她认为,不被期待的传播是无效传播,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必须增强传播内容的趣味性,引发传播对象的好奇心。带着问号打开的传播,比我们斩钉截铁用惊叹号砸出去的传播要更有效。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市委宣传部共建的高校智库机构文化类智库,成为“一带一路”联盟理事单位。未来,研究院将以跨文化案例库为先导,以文明互鉴,推动民心相通,持续为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播和交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