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公告»新闻资讯
于丹教授谈“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在期待视野中的传播才是有效传播
发布时间:2018-04-09
浏览量:


要点提示:

·       中华文明的跨文化传播需要有效的话语对接,东西方相似文化符号的对表,可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       文明互鉴是文化之间的对表,在期待视野中的传播才是有效传播。

·       跨文化案例库对比文化符号间的异同,它们两两之间的对表,可以成为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研究和展示的对象。

·       在节庆活动的传播上,中国年或半大型文艺演出等线下传播投入高,但传播效果有限;更有效的传播应该是网络上不间断的传播,让外国青年以游戏互动的心态去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43日,“一带一路”高端智库论坛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京召开。我院院长、首席专家于丹教授应邀参加论坛全体会议并做了题为“文明互建与人类命运共通”的演讲,以下是演讲实录:

 

感谢大会主办方——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给我们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开宗明义,我今天向大家要汇报的题目是“文明互建与人类命运共通”,我简要地说两个部分。

第一,文明的互建其实是一种文化对表。“在期待视野中的传播才是有效传播”,这一点刚才发言的嘉宾已经提到了。比如说,学者使用的话语可能跟民间使用的话语不一样,而且我们还面临着东西方的话语也不一样。那么,怎么样我们才能够完成一种有效的话语对接呢?

刚才董奇校长讲到北师大工作的时候,专门提到我所在的首都文化创新与传播工程研究院连续做了四年的一项调查,那就是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的调查。怎么样做调查呢?

我们找出了中国历史上和当代,不同的领域里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意象,挑出热词来,调查外国人的反应,看他们对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词,理解多少,感兴趣多少,误读多少。这些词里,有生活方式的,有自然景观的,有哲学观念的。

我们的调查对象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44岁,因为这批人是未来和中国交往的中坚力量。而且,我们在最近的三年专门加上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认知中国文化的专项调查。

只有做这种有的放矢的调查,我们才会找到一些对策。比如说在节庆活动的传播上,我们现在大量的对外机构都在中国年或者过节的时候,举办大型的文艺演出。但事实证明这种线下的传播投入很高,但是传播效果是有限的。

更有效的传播应该是网络上的,在一种虚拟空间中,进行不间断的传播。让外国的青年做一做中国文字的题、诗词的题、各种生活方式的题,让他能够以游戏互动的心态去更好地了解中国。所以这是一种文化的对表。

 

这样就促成了我要跟大家汇报的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在做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库,也就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跟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库。

比如说春节与圣诞节。这两个最古老的节日,它的由来到底是怎么回事,礼俗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中国的春节更指向伦理,而圣诞节会更指向宗教;为什么中国的春节更多农耕文明的特征,而圣诞节更多带着城邦文化的特征。

比如说孔子与苏格拉底。同是一个时代的哲人,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认知他们思想的策源以至于后来对于社会民众的影响。

比如说故宫与卢浮宫。东西方这两座巍峨的宫殿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在故宫中有什么样的秩序?明清这两代,明是汉民族的朝代,而清是满清的朝代,在故宫里有什么样的耕耘。卢浮宫也是一样,革命对它的冲击,是怎么样从皇宫(皇室的所在)变成博物馆。

再比如说茶与咖啡。中国人喝茶,人在草木之间是“茶”字,我们的总书记经常以茶待客。茶是君子之交,是四季从不发酵到发酵,是一种跟季节的媒介,跟咖啡对比会有怎样不同的文化内涵?

比如东方的侠客与西方的骑士,他们都有什么样的精神与派别。再比如龙和dragon。中国人眼中的龙,翻译成“dragon”以后到底有多少误解,有多少依然保留了我们原先理解的特质?

再比如说郑和与哥伦布。他们都走了一趟浩荡的远行,但是他们的目的不同,他们的发现也不同。比如说中国的太极与瑜珈。为什么太极更偏于武林之道,而瑜珈更偏于强身健体,这个中间又有什么样柔软的哲学?

我不一一列举了,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在做的这么多案例库里面,有一些是专门指向于当代的,比如说中国有希望工程快乐音乐教室项目,委内瑞拉有音乐拯救计划;比如中国现在有广场舞,那么,我们想过《江南style》的骑马舞和广场舞与群众运动之间的关联度吗?

我们还做了大量的“一带一路”案例,前一段大家看到一部印度电影《小萝莉与她的神猴大叔》,那个神猴哈努曼与我们的孙悟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还有大量我们做的案例库,今天下午分论坛的发言时间多一点,我会再展开一点做阐述。

我们作为一个年轻的智库,有幸在一带一路的智库联盟理事单位中,今天在这里我们是向大家来谈一点我们的浅见,并且寻求广泛的合作,我们共同助力,做更多的事情。

我们在做的针对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的调查已经积累了一批数据;跨文化案例库这样的一种文化对表式的研究是无止无休的,目前案例已经结束了一批,我们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与助力,我们一起把关于“一带一路”的文化研究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23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